中医学理论在解释指导音乐治疗方面也颇有价值,值得探索和思考。
1.阴阳学说与音乐 中国古代学者认为,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本原。《易经·系辞上》中说: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”这就是说,万物之原“太极”生有“阴阳”两气,阴阳结合而产生象征春夏秋冬的“四象”,并由此出现天地风雪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,即八卦。在八卦中,最为重要的为乾坤二卦。阳势为乾,象天;阴势为坤,象地。乾坤的对立和依存,引申出宇亩万物。阴阳学说就万物的属性作出归类划分,并且对事物的相互联系及其作用方式作出探索。 音乐本身有其自已的规律,这种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解释。例如,就和弦构成而言,若以小三度为阴,则大三度为阳,而三和弦可比作“四象”,七和孩则恰与八卦相符。同样,调式音阶之色调变化规律亦与八卦相符。至于音乐中其它各种参数,诸如音域高低,音色清浊,音量强弱,层次疏密;结为繁简等,均符合阴阳变化的规律。可以认为,节奏分离、音响强烈的刺激型音乐属阳;节奏轻缓、旋律圆润的安静型音乐属阴。
中医传统理论体系始终贯穿著阴阳学说,阴阳学说成为辨证施治的法则。《内经》把阴阳的平衡看作心身健康的基础,阴阳失衡是病理的根源,治疗疾病,根本在于调衡,即调节阴阳使之平衡。联系到音乐治疗,其原理也在于利用音乐调节机体的阴阳,使之平衡,于是机体得以康复。例如,音乐治疗可以根据“泻其有余,补其不足”原则,让阳亢的患者,通过主动的音乐活动或听刺激型的音乐;而阴虚的患者透过被动的音乐活动主要是听安静型的音乐,来获得“阴阳平复”,从而恢复心身健康。
2.五行学说与音乐 五行学说早在《内经》中就确立了它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。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起,构成中医学的理论支架“阴阳五行”学说。五行学说认为,万物由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物质构成,并且这五种物质之间关系是相生、相克的,也就是说,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是相互转化、相互制约的。五行学说对事物的特征作出归类,并且阐明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我国人民历来喜爱古老的五声调式的哀乐。中国的五声音阶白宫、商、角、徽、羽五音构成。五声音阶也是相生相克的。相互既矛盾又统一。 五行中的相生与五声中的相生有相似之处。例如,五行中,金生水,水生木、…·;五声中,羽属水、角属木,羽调与角调为主属关系,即相生。五行中的相克与五声中的相克也有相似之处。例如,木得金而伐、火得水而灭…… ;商角属金木,绿羽属火水,都是大二度,是不协和音程,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属于相克。由此可见,五行与五声密切相关。
五行学说既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掌握治疗原则的理论核心,而音乐又与五行密切相关,因而,在音乐治疗中,便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,依据五行学说选用适当的音乐,以获取较好的治疗效果。例如,宫调式和徽调式色彩比较明亮,给人以欢乐、激励的感觉,这种调式音乐具有健脾、养心的作用;羽调式和角调式色彩暗淡,给人以舒缓、平和的感觉,这种调式音乐具有补肾、舒肝的作用,商调式介乎两者之间,使人感到欣慰,这种调式音乐具有清肺作用。这样,对于肾阴虚的病人,便可试用羽调式乐曲来治疗,通过平淡柔和的音乐来和中通肾,达到治疗阴虚的目的。
3.七情与音乐治疗 中医学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,认为情志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有重型作用。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指出:“忧恐悲有怒,令不相以其次,政令人有大病矣。”这就说明,情志异常会产生疾病。 传统认为,人有七情(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)。正常情况下,七情对机体的生理功能起著调节作用,若七情太过,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。相反,情志的改善,可以调节脏腑、气血的功能,使阴阳得以平衡,机体康健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指出,悲胜怒、恐胜喜、怒胜思、喜胜忧、思胜恐。这就说明,情志所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情志相胜的原理进行治疗。不过,七情致病尤以肝为先,而疏肝理气是为大法。
在音乐治疗中,可依据以情胜情的原理,利用一种情绪的音乐去克服或纠正另一种偏胜的情绪。当然,更可以依据疏导的原理,利用一种情绪的音乐来帮助同一种偏胜的情绪的宣泄,从而达到心理状态的平衡。音乐既是情志的产物,但它又可影响人的情志,而情志的改善与谐和,有助于机体恢复健康。音乐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七情治病的原理。
4.静神与音乐治疗 中医养生理论向以“静神”为主体,把心情平静视为协康的源泉。《素向·上古天真论》记载。“怡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从安来。”这就是说,心情平静,不动杂念,疾病便无从发生。《累问·上古天真论》还指出:“内无思想之急,以舔愉为务,以自得为功,形体不敝,精神不散,亦可以百数。”这就表明,做到心情舒畅;安然自得,便会延年益寿。 中医的许多综合治疗措施中,都贯穿著静神为主的养生理论。以气功为例,如静松动、静养功;都是以静态安神来达到心身健康的目的。国人常喜静,西人常好动,以静神为中心的养生方法与以运动为中心的锻炼方法形成对照。静神养生的方法颇为我国中老年人所偏爱。
在音乐治疗中,可以根据静神的原理,选用优秀雅致的音乐来获得保健的功效。一般来说,曲调圆润、节奏舒缓、响度轻柔的乐曲,十分适合静神养生之用。人们在听到幽雅的音乐之后,便会沉浸在音乐美的世界,甚至进人心醉神迷状态,满足了内心泰然的需要,增进了心身健康。
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知道,中西医学有关心理健康和音乐治疗的理论虽有不同的假想,但目标都是一致的。人们若能理解这些理论并将之运用于治疗实践,音乐相疗的方式和方法将会更加丰富,效果也会更加理想,音乐治疗这一学科也将得到充实发展。